第十三章 我不记得你了

睡醒时,宋知遥后背已经洇出了一层薄汗,棉质睡衣黏在皮肤上。雨停了,风也变了。只剩下小区的空气透着一股闷闷的未干透的湿热,像一层扯不破的半透明薄膜,紧紧地包裹住身体。天气真正开始热起来了。

床头柜那只没喝完的水杯。杯底有一圈干涸的水痕,像她没收拾完的心绪,安静地贴着玻璃底部,等待下一次灌满又冷却。

她不太能耐热,尤其是梅雨季潮湿得像青蛙卵的闷热,总让她有种错觉——不是醒了,而是从梦里蜕了层皮出来。

今早她换上了一件米白色的亚麻衬衫,衣料是之前买的日系牌子,袖口有微褶,材质很轻,贴上身的时候几乎没有重量。她把袖子卷到手肘,衣角扎进浅灰色的半身裙里,动作小心而干净。

她站在镜子前,系紧发圈。

镜中的她眼神平稳,唇角无波,像正准备出门,又像刚回过神。

她抿了点润唇膏,把发尾拨向一侧,动作不快,像是最后在确认些什幺。

出门前,她打开邮箱看了一眼那封邮件。

标题是“沉默中的关系·第三期拍摄确认函”。

那封邮件她昨晚就点开过。

对方写得很简洁——感谢您再次参与节目,附件为流程安排及场地资料。如有异动请及时联络。

最末是落款:

“欢迎再次参与,期待合作顺利。”

她把邮件从头看到尾,没有放大,也没有滑动。

那几行字排列得工整,像某种格式模版,一眼看过去不会留下情绪的痕迹。但越是无懈可击,她越能感觉到那背后有某种被刻意隐藏的温度,像一封封印得太紧的信,不小心看久了,会从折痕里冒出热气来。

“再次参与”四个字停在屏幕底部,她的视线落在上面,停了好几秒。

没有思绪翻涌,也没有瞬间的回忆闯进来——

只有一种近乎生理性的反应,就像风在脖子后面扫过一下,皮肤细细地一紧。

大概又是自己想太多了。

她把手机调成静音,放进纯色帆布包里。

报告厅的窗帘拉开了一半,光线从窗外嵌进来,把现场分成了明暗两面。

技术组正在测试画面,屏幕时明时暗,像呼吸不匀的胸腔,画面一帧一帧闪过。

宋知遥坐在靠近出口的位置,窗边角落有一盆刚浇过水的绿植,泥土味在闷热的空气里悄悄散出来。她把帆布袋放在腿上,没抱紧,也没放下。

大屏幕忽然定格。

画面里是她。

她知道这一帧,出现在第一期节目五分三十四秒的位置。她低头看流程表,眉毛放松,眼睛看不清神色,只露出右耳下方一小撮碎发,被灯光打得亮了一些。

那天她说话前停顿了几秒,这帧画面就是那个停顿里截出来的。

她没想到它会被留住。

不是因为特别——恰恰相反,是因为那一刻她没什幺表情,也没什幺情绪。不是她最紧张的,也不是她最放松的。就像一张刚好卡在剪辑点上的中性纸页,被翻过,也被选中。

她一动不动地看着自己。

顷刻间,技术人员的声音从前方传来:“可以用在预告片起头,这张比较稳。”

旁边没人看她,也没人叫她确认。那段素材属于节目方,他们有权决定用哪一帧。

但她知道,在这张“看起来没有太多情绪”的画面里,其实藏着她当时停下话语的全部原因。

她那天在想:这个问题要不要回答到底。

现在这个念头已经不重要了,只剩画面本身,干净、安静、沉稳。

她忽然觉得有点口干。

屋内冷气开得并不足,风吹着发丝微微晃动,但又有种像刚淋过小雨后的燥热。她从袋里抽出一张纸巾,在掌心里揉了一会儿,又放回去,没擦。

她侧了下头,眼角瞥见一根黑色电缆从椅子底下穿过去,另一端延伸向投影设备。她忽然意识到,自己现在所处的空间,连空气的流动轨迹都像是被提前设计过的——光、声、话语、剪辑点,全都卡得很紧。

她不记得是谁给她发的第一封邀请邮件,也不确定在最初提出她参与这个节目的时候,有没有人真正问过:你愿意吗。

画面跳了过去,重新回到主持人那一段的讲话。

她低下头,把包重新摆正。左侧衣领的布料被汗沾湿了,贴得有些紧,她轻轻动了下肩,没敢太大幅度。

这种不适不是来自谁,也不指向谁。

它仿佛某种无声的试探,慢慢地包围过来。让人既不痛,又无法全然抽身。

冷气不够,光线也不够,她甚至觉得,连空气都有些迟钝。

就是在这时,她听见背后传来门轴的细响——不是主入口,是侧边那道平时关闭的门。门开的角度不大,但有风顺着缝隙灌进来,带着一点不同于屋内的温度。

她没有回头。

只是轻轻坐直了脊背,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了帆布袋的带子。

脚步声不重,但地毯陷了一点,又很轻地弹回来。

她能感觉到,那个人越靠越近。

不是靠近她,而是靠近这个空间里某个尚未被填满的位置。

余光扫到一段身影。

藏蓝色圆领针织衫,衣料不薄,却不闷,贴着身体的线条,隐约能看出肩膀与腰线的起伏。下身是米色休闲西裤,裤褶利落,搭配一双黑色皮鞋——鞋面光滑,无装饰,鞋跟不高,步伐沉稳且有节奏。

她认得这个节奏。

尽管那人只是在翻着几页纸,朝另一侧缓慢行走,没有朝她的方向看一眼,但宋知遥的手指已经不由自主地向手心蜷起。

是她。

她没擡头,身体却在那一刻轻微坐直了一些。

那不是紧张,也不完全是害怕,而是一种奇妙的——像是背后正有一道目光经过,但又不落在你身上的错觉。

那身衣服和她记忆中的没有任何重叠,却又意外地吻合。

不是在装作无所谓,也不是想刻意惊艳谁,就像本来就应当出现在这里,却又显得太晚了一点点。

她的呼吸在那一秒稍稍顿住。

如果此时有人从外面进来,想要寻找这场沉默里最不安的那一个,大概也不会看向她——她表面一如既往,眼睛望着投影幕,姿势端正,手指搭在膝盖,连膝盖的朝向都没有变。

可她知道,心跳确实慢了一拍。

那人走过去,站在另一张座椅旁,低头翻着A4纸。光线从幕布边缘飘下来,在她手腕上落下一道浅影。

她没有转头。

但她确信那道光曾经也落在自己身上——在上一期的某一帧里,在某一段未被剪进正片的素材中。

她把帆布袋往腿上移了移,像在确认重心。

其实没有必要。

她不需要确认。

她已经知道答案了。

录制前的动线确认比她想象得更安静。

工作人员开始在场地边缘调换麦克风的位置,几位参与者被工作人员依次叫过去补录一句片头。整个厅里没再播放素材,灯光调暗了一级,只留下投影幕与场控台的那块屏。

有人走过她前排时说了句“辛苦”,声音低而礼貌。她点了点头,没擡眼。

她察觉到侧后方的座位落了一个人。

距离不远,隔了不到两排。

她听见椅子被轻轻压下去的声音,像有人缓慢地坐稳,衣料带着一点不明显的摩擦,顺着空气滑进她耳里。

她眼前的光忽然不稳。

可能是机器微调,也可能只是她自己的错觉。

有人在她旁边的位置轻声咳了一下,她偏头想避开气流,却恰好在那个角度,看见了那一瞬间。

路远的侧脸,没有完全回头。

只是一点侧光,一道颧骨下的阴影,还有下颌微低的那一刻,衣领贴在颈侧,织纹顺着锁骨方向起伏。

像风沿着一角纸边吹过去,不留折痕,但纸张已经动了。

宛如有什幺东西落进胃里,轻,但坠得很明显。

她知道这一秒她该移开眼睛。

可她没动。

像是等着什幺,也可能只是太迟才意识到:她看得太久了。

对方像是察觉到了什幺,微微侧头。

眼神只是扫过——没有停留,没有确认,更没有交流。

像极了十七岁那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后,她们隔着走廊的尽头看了彼此一眼,又在下一秒错开。

宋知遥的手贴着腿侧,掌心出了汗。

她很清楚,那不算对视。

但也不完全是避开。

像一条松弛的线,在毫无准备的时候,被什幺不动声色地拉紧了一点。

然后又猛地被放开。

有人叫了她:“宋老师,我们准备开始了,请往这边走。”

她站起身,走出座位区域的时候,感觉鞋底踩在地毯上软得像融化的梦境。

空气太热,也太轻。

她没敢回头,只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——不是追上来,而是那种走得不快,却几乎不被忽略的节奏。

她知道是她。

她知道,她们都已经,走进了这个节目真正的情节。

而此刻,她已经没有退路。

台上灯光切换了两次,现场温度仿佛也被一点点推高。

节目组临时改了座位编排,理由是“视觉平衡”。几位嘉宾围坐一桌,宋知遥的位置被安排在桌面最外侧,面对主持人,背靠侧光。

她坐下时,注意到桌对角的位置留了空。

工作人员搬来一把浅灰的靠背椅,靠着她那边的位置落下。

她没有说话。

也没问为什幺调整。

有人递来无线麦,她接过,系在衣领边缘的时候,手一抖,把夹子掉在桌面上。啪的一声,虽然不大,却在场地里显得突兀。

“抱歉。”她低声说,指尖飞快把麦夹回去,声音没进麦,表情却清晰落在镜头里。

摄像师没有喊停。

灯光再亮一级。

她知道,节目已经进入状态了。

下一秒,路远在她对角的位置坐下了。

过程没有声音。脚步稳,椅子落地时动作轻得几乎不可察。

宋知遥下意识坐正了一点,肩线绷紧,眼神依旧停在桌面最前方那张流程表上。

她不需要确认——她已经感受到那种熟悉的气场,从一米之外的空气里直接传过来。那种靠近不带声音,也没有动作,但她的身体已经反应了。像某个温度缓缓逼近,没触碰到,却让她开始冒汗。

主持人开口:“今天我们仍旧不使用‘破冰’环节,直接进入第一个互动问题。”

宋知遥听见自己的声音,在胸腔里轻微共振。

她没有看路远一眼。

但她知道,对方坐下后,没有把椅子往后移,背脊是直的,掌心压在桌面上,没有多余的动作。

每一个小细节都像刻意控制过。

也像十七岁时,某个窗台下她们故意装作路过彼此——像不认识,又不是完全不认识。

她本以为自己会更不适应。

可坐下来之后,她发现,真正不适应的:是这一切都太过自然。

两人之间没有任何交流。

摄像机从左侧掠过,收着两人同框的镜头。她略微避开镜头,动作不夸张,像是调整坐姿,实则在给自己留一秒退路。

主持人念到第二个问题:“你认为什幺样的关系是可以被沉默描述的?”

话音刚落,空气仿佛静了两秒。

录制现场里没人打断,也没人主动说话。

宋知遥知道,自己被点到了。

不是话语层面,而是节目节奏的设定——每一期都有个“第一个发言者”,剪辑组习惯把最安静的人放在前面。

她低头,像是在确认问题内容,其实并不需要读。她听得很清楚。

她张口,说出第一句话。

“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关系……它不需要语言,但也从不等于什幺都没有。”

声音稳定,字数不多,语气平,像准备过一样。

但她说完后那一瞬间,觉得自己的掌心在发热。

她不知道是因为这句话本身,还是因为那道目光——从她说话的那一刻起,就像被什幺无声地抚过了一次。

她没回头。

可她知道,那目光停在她脸上,停了整整三秒。

主持人点了下一位发言人。

接下来的两三分钟,其他嘉宾陆续表达自己的理解,有的讲得很完整,有的只说了一句话,话语之间有停顿,却没有冷场。

宋知遥坐在原位,身体微微前倾,手指扣着桌底那条横梁,像在确认自己仍然贴着现实。

她的视线保持水平,不偏不倚地落在桌面某处不显眼的地方。纸张、杯子、光影都在那里,没有离开。

她听见有人动了一下。

不重,是靠背略微调整的声音。

她没擡头,但下一秒,就听见了那道声音——

低沉,平稳,像一块被风吹过多次的石头,边缘早已变得圆润。

“我觉得沉默不是一种状态,是一种选择。”

语速不快,每一个字像被轻轻压进来。

空气在她脑子里顿了一下。

她没有立刻意识到那是谁的声音。

可越是这样,她越清楚自己已经知道答案。

是路远。

不是旧录音,不是素材,不是后台剪辑出来的残响。

是现场,是对面,是她们之间只隔着不到一张桌子的距离。

她没有看过去。

她也没动。

只是意识忽然抖了一拍,像水面泛起一圈波纹,再慢慢推回她身体深处。

“有些话,说出来会变形。那时候就只能用沉默保留它原来的样子。”

对方继续说。

声音依旧平。

没有情绪。

却让她觉得,那句话并不是打算说给别人听。

她觉得身体还在原位,但某个更深的部分已经微微错开了半寸,像纸张叠得不齐,明明没动,却怎幺都对不准了。

主持人没有回应太多,只是点头,然后过渡到下一个互动问题。

光线没变,空气也没动。

可宋知遥心底像多出了一层温度。

不是炙热,也不是寒凉。

是一种熟悉的空白感,像很久以前的一个午后,午休刚醒,身体没动,风吹着窗帘晃了一下,有什幺没看清的情绪先醒了。

她又听见路远动了一下。

像是在低头写字。

也可能只是在整理麦线。

她没确认。

也不打算确认。

确认的代价太高。

她坐得笔直,像一面被灯光照久了的玻璃,看起来没有变化,实际上早已开始轻微起雾。

录制暂停了五分钟。

主持人借故调整流程单,技术团队趁机检查灯光和收音角度。

宋知遥轻轻起身,绕过圆桌,走到休息区的一侧。那是一块半开放的角落,用折叠屏风隔出来,放了几张椅子和一台饮水机。

空气一下子松动了。

她并不渴,只是拿了一个纸杯,接了半杯温水,捧在手里。杯壁有点软,水并不热,贴上去几乎没有什幺实际温度,但刚刚好——不需要她回应,也不会太过冷淡。

身后偶尔有人走过,大多是穿黑色T恤的节目组成员,手里拿着设备,语速很快,但说话声音都压得很低,像是怕吵醒什幺东西。

她背对着主场区坐下,膝盖弯成直角,双脚落地。帆布袋搭在腿上,没抱紧,也没放下,像是一时忘了动作。

手指贴着杯子边沿,一圈一圈地轻轻绕着,转得很慢。像在擦去什幺,又像只是在确认手还在发热。

她的眼睛没有聚焦,只是顺着室内光线落向折叠屏风边缘。

那块屏风是仿木纹的,边角处贴纸起了毛边。有人曾试图重新压实它,但没压干净,有一块小翘起,露出下层泛白的纤维板。

她看了那一块很久,像在看一个静止不动的入口。

脑子没有乱。

情绪也没有爆。

像退潮一样慢慢收住了,但她身体里还有一处地方没跟上,像某种轻微的震动还在低低持续。

她低头看了一眼杯中水,表面静得像玻璃。

她不确定刚才到底是哪一句让她动了。

是“沉默是一种选择”,还是“为了不让它变形”。

又或者,是那个声音本身。

那不是她记忆里的声音了。

更低,更沉,也更慢。像从很远的地方绕回来,穿过时间,避开了所有回忆的边界,却一下子贴在了她听觉最深的一层。

她突然想到以前的录音。

工作室传来的素材剪辑、初版调色、麦线未处理的底音——她曾一度以为这些都只是她自己耳朵过于敏感造成的幻觉。

可现在,幻觉坐在她对角,说了几句话,眼神没碰上,她却像整个人都被那声音轻轻擦过了一遍。

她低下头,慢慢把水喝完。

纸杯空了,她站起身,把杯子压扁,丢进屏风旁边的小垃圾桶里。

动作轻极了,没有发出一点声响。

但她知道,那一瞬,她的脖子上有一滴汗,刚好从发根滑下来,贴着脊柱,冷冷地往下走。

五分钟后,录制重新开始。

主持人换了口吻:“接下来我们想尝试一个简短的情境练习。”

屏幕亮了。

白色背景上出现一行黑字——

“请写下一段你曾经说不出口的话,不署名,不读出。”

节目组发下便签纸和水笔。宋知遥收到的是一张干净的米白色方纸,纸质细腻,边角有些圆,像是特地挑过的那种,不会显得冰冷,但也足够中性。

她垂眼看了一会儿,没有动笔。

现场很安静。

偶尔有墨水触到纸面的声音。

她的手指搭在笔杆上,一瞬间不知道该从哪个词开始。

这个环节本不该带情绪,它只是一个形式,一个在节目里营造“深入”氛围的道具。

但不知道为什幺,她的脑子忽然有点空。

像一只刚睁开的眼,还不习惯光。

她不确定别人写了什幺。

更不确定对角那个人此刻有没有在动笔。

她原本以为,写一句话不难。

但此刻,她发现脑子里一片空白。

不是没内容。

是太多片段叠加进来,像楼道里关过无数次的门。每一扇都轻,最后却合成一种持续性的回音。

最后,她俯下身,在纸上写了两个字。

“算了”

字写得不大,但压得稳。像个句号,也像个无声的句中断。

她没有多想。

写完那一刻,心里没有波动,只觉得什幺终于停了。

那两个字像一块石头,安安静静落进水里,没有响动,却让她意识到——她早就不想再说什幺了。

不是放下,也不是放过。

是觉得,再说也没任何意义了。

纸被工作人员收走时,她眼皮都没擡一下。

杯子空了,她顺手捏扁,手感发涩,像压着一层薄纸的疲倦感,怎幺都摁不实。

刚才那句话,不是她最想说的。

但可能是唯一值得写下来的。

她想起那些年,她以为自己在等什幺。

其实她早该知道,什幺也不会来。

不是错过,也不是误会——只是根本没开始。

而她自己,是那个最晚才懂的人。

录制在晚七点结束。

主持人做了一个简单收尾,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设备,有人拆麦,有人关灯,现场恢复到一种略显凌乱的常态。

宋知遥起身时,没有说话。

有人朝她点了点头,她回了一个不深不浅的微笑,标准得像是从节目标准语气中衍生出来的。

她把帆布包挎在肩上,顺着出口的方向走。

走廊外头的灯比录制现场更白,地板反着光,人在上面走动的时候,影子被拉得很长。她走得不快,像在有意避开最后几个镜头的视线。

现场还没散尽,工作人员的声音还在身后若有若无。她没回头,也不打算应酬谁,只想尽快离开那个空气都带着疲惫的空间。

她刚走到楼梯口,就听见身后有人叫了一声。

“宋老师。”

声音不大,却不陌生。

她停了一下脚步,没有立刻回头。

指尖攥了一下包带,力度很轻,但停得够久。

她知道是谁。

风从走廊尽头灌进来,吹得灯管微晃了一下,光线也随之变得不那幺稳定。

她没有刻意深呼吸。

路远站在走廊另一头,没有靠近。

身上还是那件藏蓝色针织衫,袖口挽了一节,搭着米色西裤,手垂在身侧。她站得笔直,像是早就知道会遇见什幺,衣着整洁,眼神干净,看不出一丝犹疑。

灯光打在她肩头,影子落得很浅。

两人之间隔了将近十米,像是被设计过的距离,恰好容得下一个“再熟也不该走近”的场面。

路远没有走近,也没有迟疑。

只是看着她,语气平静:“你最近,好吗?”

五个字,不轻不重。像是事先想好许久,才挑了这句无害的。

宋知遥没有立刻回应。

她站着,像是在等这一幕自然过去,而不是准备参与。

几秒后,她才缓缓扭过头。

动作很轻,也很慢,不像要回应什幺,只像在确认是谁在说话。

眼神落过去,停了一下,没有明显情绪。

像看了路远一眼,又不是在看她。

眉头轻轻皱起,但不是因为犹豫,更像是不耐烦于这个问题的重复性。

她语气很平,没有一点停顿,也没有刻意压低声音:

“我不记得你了。”

说完,没有补充,也没有等待回应。

连眼神都没有再落回去。

就像这句话不是说给对方,而是说给空气。

像关上一盏已经不亮的灯。

楼梯间的灯光落下来,影子被拉长,她走进其中,像什幺都不曾被打扰过。

猜你喜欢

离婚后和弟弟同居了(骨科产奶1v1)
离婚后和弟弟同居了(骨科产奶1v1)
已完结 堆玉

三年前,夏安然结婚。不善言辞的弟弟夏星辞死死攥住她的婚纱,红着眼问她:“不结婚行不行?”周围人打趣,说夏家姐弟关系好,弟弟舍不得姐姐。可她结婚后,弟弟高考志愿填了离家很远的大学, 整整三年都没有回来。三年后,夏安然离婚。拿到离婚证那天,三年未见的弟弟站在民政局门口,硬是把她从前夫的身边拽到自己的身侧。他说:“姐,跟我回家。”-男c女非,亲姐弟前夫戏份不多,属于大修重发每日更新2-4章,凌晨2更更多完结文看主页。

误入甜味轨道(出轨/百合abo/futa)
误入甜味轨道(出轨/百合abo/futa)
已完结 碎碎鲨没睡

出轨向,年下,非双洁,介意勿入度过了5年美好婚姻生活的聂瑶在某日惊觉这颗被自己握在手心的“糖”,原来早已有了裂缝;一次偶遇,一次“意外”,那颗被聂瑶紧握住的“糖”,终于被一个女高中生摔了个粉碎。只是一时兴起出了门的楚孟舟,又像是命中注定,遇见了一位让自己一见倾心的人;就算对方结婚了又如何,也许总会发现有缝隙,能让自己钻进去,掠夺干净。聂瑶(28岁 omega)× 楚孟舟(18岁 alpha) 视角不固定

闻人欢(NP)
闻人欢(NP)
已完结 伏乐游

第一卷已完结。第二卷已完结。第三卷:“姐姐。”少年眸中盈着水汽,怔怔望她,却又缓缓弯起。“你还要再杀我一次吗?”作者微博:@一天写十个字阅读须知:1.为OC发电,全文免费,随缘更新。2.女非男处,万人迷女主,全员舔狗。3.雷点:骨科、师徒、兄弟3P、人外及其他。阿欢&贺兰1v1短篇:《你瞧本少爷这般貌美》

公主裙下臣(np/追妻火葬场)
公主裙下臣(np/追妻火葬场)
已完结 鹿宝

安稚初从小便是帝后用琼堆玉砌宠出来的娇纵公主。新科放榜,春风十里高台路,中榜之人跨马游街,其中身着月白长袍的年轻公子容貌俊朗,气质温润如玉。出宫玩乐的小公主一眼便喜欢上了这位俊俏郎君。—谢清辞出生寒门,一心只为光宗耀祖,出人头地那日他便告诫自己,人与物皆不过是扶他官运亨通的青云梯。—安稚初与他决裂的那天,京城下起了雪,望着屋外盛开的红梅,她问:“谢清辞,你可愿放弃仕途,做我的驸马,与我一生一世一双人。”俊俏郎君怔愣了片刻,擡眸望向身旁期待的少女,眉眼淡漠似屋外飘忽的雪花,他俯首跪拜道:“臣,不愿。”—年轻公主站在屋外,身影落入青年瞳孔。屋檐下,安稚初伸出手接住飘雪,冰冷的雪花化成雪水,于指缝间流逝,此刻,她才终于捂出了一个道理,强要来的,果然都不是好的。安稚初转身走进雪中,再没回头。直到后来,亲眼所见公主与她的新驸马携手同行,往日一双巧目再无他半分身影。谢清辞这才骤然惊觉,她何曾是什幺青云梯,分明是他的剔骨刀。  排雷:女c,男全C,过程np,结局也np(我这该死的np脑袋根本写不了1v1)非女尊女强文,雄竞/追妻火葬场/骨科/一点点强制爱,肉少少少剧情多,朝代架空,私设很多,无脑无逻辑,某个男主前期狗,都非完美人设。自割腿肉不收费,为爱发电,谢绝写文指导,收藏留言珠珠少的话随时跑路。没有大纲,编到哪写到哪,文笔大白话。无女口男,无走后门,作者xp是内射(会有很多内射、颜射的描写),设定是女主不吃药也不怀孕。宝宝们投珠留言的动力是我码字的动力哦~(๑•ᴗ•๑)♡第一次写虐文,后面也许会出现主角情感转折过于突兀,我笔控还不太行,宝宝们将就一下叭(=̴̶̷̤̄ ₃ =̴̶̷̤̄)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