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禹按照楚曦和的方法进行了商品的买卖整改,把楚曦和说的会员制和积分制买一送一限时折扣落到实处,原本积压的库存竟然销售一空,还小赚了一笔。卓禹跟楚曦和分享了一件事情,楚曦和没想到卓禹有如此的经商才能,回去跟聂如霜撒娇要来了一些银两,楚曦和跟卓禹是自己的私房钱,想跟卓禹合伙做生意,成为了卓禹的第一个合伙人。
卓禹依着楚曦和教的路数,将铺子里那些个积压许久的陈货拾掇得焕然一新。什幺会员名册、红戳积分、买一搭一的巧宗儿,配上"三日即止"的吆喝,竟引得街坊们争相抢购。原先堆在库房里吃灰的货色,转眼间卖得连个布头都不剩,账面上还多出几吊叮当作响的铜钱。
这日卓禹拎着两坛桂花酿寻到楚曦和,眼角眉梢都挂着笑纹。楚曦和捏着账簿啧啧称奇,当夜回府便缠着聂如霜要体己钱,软磨硬泡地讨来半匣雪花银,次日天蒙蒙亮就叩响了卓禹的铺门。
"这可是我偷藏的点心钱。"楚曦和把沉甸甸的包袱往柜台上一搁,银锭碰撞声惊得算珠都跳了三跳,"往后你当掌柜我当东家,赚了钱咱们四六分账——自然是我六你四。"说罢自己先绷不住笑出声来,指尖在落了灰的柜台上划出道明晃晃的线。
卓禹望着那排渐渐消散的指痕,恍惚看见无数银钱正从这条线里哗啦啦涌出来。
楚曦和方从卓禹处归来,便瞧见楚德身着官服,步履匆匆地朝皇宫方向赶去。她连唤数声"爹爹",楚德却恍若未闻。眼见那顶青布小轿渐行渐远,她只得折返家中,寻着正在廊下绣花的聂如霜问道:"娘亲,爹爹这般匆忙入宫,可是朝中出了什幺变故?"
聂如霜搁下手中绣绷,望着轿子消失的方向轻叹:"是昭阳公主回京了。听说和亲队伍在半道遭了埋伏,多亏唐将军以命相护,公主才逃过一劫。"她说着压低声音,"陛下龙颜大怒,连夜召集群臣议事,连你爹这样的闲散官职都被传召了。"
经此一劫,陛下心中已然雪亮,这和亲之路是彻底断绝了。无论那场惊心动魄的埋伏是敌国所为,抑或是大邱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,都无异于狠狠掴了大魏一记响亮的耳光,将天家颜面践踏于尘埃。回到深宫的公主,眉宇间褪去了几分娇憨,眸色沉静如寒潭,行止间带着一种量过般的精准与疏离。她与唐诚锋的会面,反而愈发频繁起来,行动愈发悄无声息。
楚曦和静坐窗边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凉的杯壁。楚德从朝堂带回的那些零碎消息,只言片语,落进她耳中,却拼凑出一个惊雷般的轮廓——书中那命定的女主魏思楠,与男主唐诚锋,恐怕早已在无人窥见的暗影里,情愫暗生,甚至……私定终身了。
这个认知像冰冷的蛇,倏然缠上楚曦和的心头。一股寒意自心底弥漫开来。原来,她笔下弃之不顾的故事,并未停滞在断章的墨痕里。它早已挣脱了纸页的束缚,自行奔流不息。那些墨点勾勒出的角色,不再是任她涂抹的符号,他们喉间跳动着滚烫的血,胸腔里搏动着鲜活的心,早已是活生生的人了。
魏思楠贵为公主,却被这深宫高墙困住了脚步。她日日盼着唐诚锋的到来,可这宫闱禁地,岂是外臣能随意进出的?好在唐诚锋自幼习武,又在宫中当过差,对这里的每一处暗廊、每一道宫门都了如指掌。甩开几个巡夜的宫人,对他来说不过举手之劳。
这夜,魏思楠刚将侍候的宫女们都遣了出去。烛火摇曳间,一道玄色身影已无声无息地立在了珠帘之外。唐诚锋常年征战,身上带着沙场男儿特有的凛冽气息。他腰间的佩剑泛着寒光,挺拔的身姿在烛光下投出一道修长的影子。
"诚锋!"
魏思楠顾不得只穿着单薄里衣,赤着脚就扑了过去。绣鞋还歪歪斜斜地丢在榻边,罗袜散落一地。她像只归巢的乳燕般,一头扎进唐诚锋怀里。
唐诚锋向来寡言,面对魏思楠的呼喊只低低应了声"嗯"。瞥见她光裸的玉足,耳尖顿时染上薄红,二话不说将人打横抱起。"地上凉。"他沉声道,大步走向雕花檀木床。
锦被刚复上肩头,魏思楠就揪住他衣袖轻晃:"要你抱着睡。"唐诚锋喉结微动,沉默着掀开被角躺下,将人揽进怀里。忽然脸颊一暖,少女的唇瓣蜻蜓点水般掠过。"诚锋最好啦。"她窝在他颈间嘟囔。男人绷紧下颌线,却掩不住红透的耳根,只把人又往怀里带了带。
陛下对魏思楠和唐诚锋私下会面之事,终究只能龙眸半阖,装作未见。一个是他捧在掌上明珠般的公主,一个是为大魏立下汗马功劳、开疆拓土的少年将军,他心中是又怒又无奈,却也只得按下。公主远赴异域和亲的消息,早已在民间沸沸扬扬,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卓禹行走商路,少不得要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,将各处零散的消息汇拢整合。当他听闻魏思楠远嫁途中竟遭遇埋伏,心头猛地一紧。常年浸淫于市井江湖的敏锐直觉告诉他,这绝非寻常劫掠,平静的湖面之下,恐怕正酝酿着足以颠覆朝堂的暗涌。他不敢怠慢,立刻寻了楚曦和,郑重其事地叮嘱:“近日风声有异,公主遇袭之事怕是不简单。回去务必提醒令尊,千万小心,朝堂怕是要起波澜了。”
卓禹此人,商贾出身,三教九流的朋友遍布天下,他所得的消息往往比深宅大院里的贵人们更早、更全。因此,对他的提醒,楚曦和是一百二十个放在心上,不敢有丝毫马虎。一回到府中,她便立刻将卓禹的警示,一字不落地转述给了聂如霜。
岁除将至,大魏朝堂却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。边关急报如雪片般飞入宫中,敌国铁骑频频叩边,烽火连天。